知乎的月活躍用戶好歹有七千萬,可是關于知乎的營銷經驗分享卻遠少于小紅書。
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大致比較各個平臺的廣告規模。廣告規模=K×日活×平均停留時長×單位時間消費內容數。
知乎的日活大概為小紅書的二分之一,知乎主要是長內容,小紅書的內容則較短,假設兩個平臺用戶停留時長一樣,則用戶平均在小紅書的內容消費量會是在知乎的5倍量級。
所以,兩者的廣告規模將存在10倍量級差異。同理,抖音日活是小紅書5倍,停留時長2-3倍差距,單位時間消費內容又有2-3倍差距。抖音的廣告規模起碼會是小紅書的20-50倍。
盡管知乎的廣告規模不大,但是由于知乎用戶量大,用戶在知乎的搜索習慣強,因此非即時決策的產品,需要權衡,需要參考意見的產品,在知乎布局依然很重要。
例如客單價100元以上的電子商品,藥品就常常是非即時決策的產品,常常是需要參考意見的產品。對于這些產品的選購,就有較高比例的用戶通過搜索等方式尋求意見,綜合看到的搜索結果,來決定購買哪個產品。
我對曾經操盤的某電子產品進行一個數千反饋量的問卷調查,客單價200-500元檔位,70%以上的購買者在購買前征求了各種意見,而不是直接沖動購買。征求意見的渠道中,知乎位列第三,占比大約15%。
對于一個習慣通過搜索意見來購買一些產品的用戶,他搜索的工具通常為百度、知乎、小紅書、B站、垂直平臺。不同產品的用戶搜索習慣各有偏好。
如果一個品牌,從新品推廣階段開始,就維護好用戶參考意見的各個渠道,那么,就能夠有效提升用戶購買的轉化率,讓品牌投放的其他廣告獲得更好的ROI。
知乎的粘性還是蠻強的,一般比較靠譜的問答都會選擇在知乎上看,反而我們的百度知道現在已經越來越忽略了,為什么?個人感覺還是內容上的問題,原本百度知道是已經占了市場份額,但是呢,為什么會落寞,相信大家還是心里比較清楚的,用戶得不到答案,找不到想要的答案!百度知道解決不了用戶的問題,導致的!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