暫停是信息流里的常見操作。如果是要徹底放棄,那沒什么好說的,直接關了就完了;
但有的時候,暫停只是一種“緩兵之計”,我們認為這條計劃還有希望、迫于無奈才暫停的,過兩個小時或者明天還是要再投放的。
比如下面這些情況:
1、今天預算不夠了預算有調整、需要控制當日消耗;
2、當天轉化成本太高了不知道系統咋的了,當天的轉化成本遠超過出價,但可能明天還能降下來,所以想今天先不投放、明天再看看;
3、等著看后端數據考核后端數據,但用戶深度轉化需要的時間比較長,所以花錢之后需要先暫停,等看到后端效果再決定要不要放量;
4、當天ROI不達標但可能明天會好一點,優化師需要對當天ROI負責,就先暫停投放;
5、受業務影響晚上沒有人上班,所以只投白天、晚上暫停;
6、安裝包忽然出問題、產品調整等不可抗力導致短期暫停投放。
在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,暫停作為一種臨時控制消耗的手段,還是挺常見的。
同時,對優化師來說:一條跑量計劃能決定一個賬戶的消耗、一個優化師的獎金、甚至一個代理是否被砍掉,所以一旦測出來一條跑量計劃,一定要好好保護起來,起碼不能因為人為的因素把它搞死了(它自然衰退那沒辦法了)。
那在這些“不得不”暫停的情況下,暫停的操作會不會對計劃帶來傷害呢?會不會原來一天能花2萬塊的計劃,暫停之后再開一天就只能花2千了?
如果你拿著這個問題去問十個優化師,得到的答案大概率是“有的有,有的沒有”。
我問了,大家的回答是:
暫停計劃之后很可能再也起不來,我之前一個項目有過類似經驗;我們公司經常這樣控量,都是直接關停,感覺影響不大;
直客都是建議,暫停重啟不如直接新建……
的確,這個事有點說不準。有的計劃特別“結實”,好像咋調也不死;有的計劃特別“脆弱”,一碰就會碎。
但我們總要試圖得出一般意義上的操作指南,所以就需要尋找理論依據、并且要分析更多的數據,看普遍的規律是怎么樣的。

評論